Contact Us
Contact Us
The Caring Company Scheme
video

Focus issue

從新冠疫情中反思領悟 開啟社會‧企業‧可持續發展的雙贏之路 (Chinese Only)

Date of issue: 2020-06-24

對大部分企業而言,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無疑是一次嚴重的衝擊,同時也是一次反思的機會,一個啟發決策者思考的契機,去探索在疫情對傳統商業模式所帶來的衝擊,以及全球社會和經濟在疫情過後應如何進化。

當然企業發展需要有盈利,這是毋庸贅言的事實,就像人類生存必須食物和水,如果沒有這些,人便無法生存。而企業獲得盈利的方法很多,透過直接及具體商業策略,是傳統價值觀及方法,但這並不是唯一的方法,更不是促進企業發展的唯一目標。善待員工、重視顧客、支援社區、愛護環境,這些間接、無形、更長遠,甚至未來的價值,對企業來說,也是重要的一種資本。在年初至今的疫情期間,本港就有不少企業和機構從不同層面,開始思考及實踐這些比賺取利潤以外,更有助促進社會與企業達致共同持續發展的獨特價值。

1. 抗疫不計盈利 主動推惠民方案
單從字面來看,大家可能會對「自覺資本主義」(Conscious Capitalism)一詞感到陌生,但回看年初至今疫情肆虐期間,原來不少商界企業或機構已從不同層面,在其業務營運中體現「自覺資本主義」的價值,即在追求盈利的同時,更重視社會價值,做到更有意義地「賺錢」。以下的例子,或許能助大家了解「自覺資本主義」的價值。

本港目前有逾百萬間不同規模的公司和機構,隨着新冠肺炎疫情於今年初爆發,不少公司和機構均主動、自發實踐其企業社會責任,協助社會解決燃眉之急。

  • 為基層人士爭取防疫物資
「過去半年,我們見到本港很多商界企業並非只會追求盈利,當他們看到社會出現重大挑戰,普羅大眾尋找防疫物資時,他們均願意為抗疫支援出一分力,或支持相關基金的成立,表現十分正面。」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行政總裁蔡海偉形容,本港商界企業各有優勢、各擅勝場;而在抗疫期間不只見到他們慷慨的一面,更見到他們的靈活變通。

蔡海偉舉例指,年初有從事物流業的企業得知本港口罩供應短缺,於是透過遍布各地的分公司於當地採購合適的口罩,其中50萬個更以成本價轉售予社聯,讓該會能於2月初為本港多間長者、殘疾人士院舍,以及負責家居照顧服務的工作人員提供足夠防護物資。「據了解,有關公司不但未有從中獲利,其員工更花了不少時間、心思與當地的供應商洽談,並把這些物資運回本港,當中的付出實在值得嘉許。」事實上,除物流業以外,部分進出口商、醫藥機構,以至零售商店亦有錢出錢,有力出力,如萬寧便早於今年初疫情爆發初期, 在全球搜羅各類個人衞生用品, 其後更透過本地非牟利組織,捐贈20萬支消毒搓手液予基層家庭、兒童、長者、失明人士,以及經常出入醫院的長期病患者等有需要人士。「這些例子均展現出本港商界及香港人那份獅子山精神,不只勤力堅毅,更會在艱難時刻守望相助。」蔡海偉說。

  • 靈活措施解決市民不便
面對疫情來襲,充足的防護物資固然能夠減低市民受感染的風險,但隨着生活習慣的改變─減少外出或聚會,不少商界亦展現出其靈活變通的思維,多走一步照顧市民的需要。

有見市民受疫情影響足不出戶,令「上網」成為他們與外界聯繫、了解社會情況的重要途徑,香港寬頻除向全港所有住宅固網服務客戶及其企業方案客戶豁免1個月服務月費,惠及超過90萬香港家庭及公司外,更為10,000個有經濟困難人士及家庭送上2年免費住宅寬頻服務。而考慮到不少長者及殘疾人士院舍在疫情期間暫停探訪安排,該集團更在部分院舍提供智能手機及無限本地流動數據服務,讓院友及其親朋能透過視像方式聯繫。

「另外,有部分數碼媒體公司又主動為市民提供免費娛樂頻道,以解他們長期留在家中的悶氣;至於部分商店或食肆亦在這段期間提供送貨或外賣優惠。而隨着送貨和外賣的需求急增,過程中亦可能因此創造了不少就業機會。」蔡海偉認為,這些例子不只說明了本港商界靈活的營商手法,更展現了他們對社會及大眾的關懷,做到助人自助。

  • 積極保障員工共渡時艱
提及就業上的支援, 蔡海偉坦言,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,各行業均大受打擊,但期間卻見到一眾商界積極穩住員工的「飯碗」,反映他們對員工的重視。「很多公司除了因應疫情推出居家工作措施,或向員工派發防疫物資外,更透過不同方式,例如安排員工放無薪假、集體減薪等以節省營運開支,藉此與員工一起共渡時艱。」

然而,由於部分行業如旅遊、酒店及服務業等受疫情的影響較大,不少該些行業的從業員仍難逃失業的命運。「無可否認,商界有部分營運開支是無可減省,例如租金便是其中之一,期望政府或有關方面能推出更多支持的方案或措施,減輕商界特別是中小企的經營壓力。」蔡海偉說。

  • 困境反帶來更多啟發
儘管疫情何時終結仍是未知之數,惟蔡海偉認為,經此一疫,不只突顯本港商界的關懷精神,以及其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視;同時更為商界帶來啟發,推出更多富創意,以及對員工、社區及環境更有利的措施。「以網上服務為例,相信過去數月不少公司或機構都會發現,原來部分工作可以透過網上處理,除了可以減省採購部硬件或設備的成本外,亦能為員工提供更彈性的工作安排。」

此外,因應不少基層市民在疫情期間面對失業及在停課時在家照顧子女,令不少企業也關注孩童在家學習的需要。就如渣打銀行在疫情期間與社聯合作,向劏房戶家庭提供租金資助外,亦為這些受惠家庭的子女進一步提供資助,讓他們能增添學習所需用品;更組織義工團隊與他們進行網上交流,使他們與外界保持聯繫。
 
蔡海偉又舉例指,部分賓館因住客大幅減少而出現大量空置房間,因而與個別非牟利機構合作,以低廉租金讓「麥難民」(指常於麥當勞留宿的人士)入住。「一直以來,本港商界與社福界均有不同的合作,而過去數月讓我們看到彼此的合作其實還有很大的空間,只要大家多點想像和嘗試,定能為社區創造更多一加一大於二的價值。」


2. 力保員工飯碗  緩解心理負擔
疫情之下,打工仔的生活和工作多少受到影響,例如不少人的辦公地點由辦公室轉為家中,而部分人更可能因公司生意下滑而需要減薪,甚或遭到解僱。面對疫情衝擊,企業要關顧員工並持續經營確非易事,可幸仍有不少企業善用自身資源為員工提供合適的工作配套,甚至積極突破種種限制,確保員工在「疫」境下仍然身心健康。

  • 善用自身資源共渡時艱
「員工是集團的重要資產,為了讓他們方便照顧孩子及家庭,(我們)決定延長員工彈性上班安排,同時減低病毒在社區傳播的機會,為抗疫盡一點綿力。我們亦會為前綫同事提供足夠防疫用品,確保員工安全繼續服務市民。」新世界發展執行副主席兼總經理鄭志剛於今年1月表示,為避免病毒傳播,該集團決定延長員工彈性上班安排,乃首批因疫情為員工提供彈性工作安排的企業之一。其實,除了彈性工作安排外,不少企業均各出其謀,積極保障員工的「飯碗」和身心健康。

例如於今年4月,香港賽馬會便宣布不會以疫情為理由,裁減任何全職員工,並強調不會申請第二輪「防疫抗疫基金」中的僱員工資補貼,選擇以自身資源向員工提供支援,期望藉此把資源留給其他有更迫切需要的企業,如中小企及其員工。而事實上,該公司早在2月起已推出一項收入津貼計劃,為兼職僱員提供收入保障,以紓緩他們的經濟壓力。

受疫情影響,各行業均經營困難,就連銀行的業務收入亦面臨壓力,但中銀香港副董事長兼總裁高迎欣卻明言:「不會裁員,也不會凍薪」。他指出,疫情肯定對業務經營帶來壓力和挑戰,但預期影響屬短期性質,所以仍然會在人力資源上作出投資。

  • 提供輔導熱綫  關注身心健康
大企業因為資源較為充裕,或有條件不裁員、不減薪,但資源較少的中小企又如何呢?中小企之一的壹清潔環境服務有限公司(下稱壹清潔)便以實際行動證明,企業不論規模,同樣有能力不裁員、不減薪,與員工共渡時艱。「公司過往一直都處於盈利狀態,若因短期虧損就裁員減薪,則未免太短視和不近人情了。」壹清潔創辦人及董事總經理鍾浩輝(Quincy)表示,近月不少公司裁員,令不少人頓失收入來源,他希望自己能出一分力,為更多有需要人士提供工作機會,因此在1至3月疫情肆虐期間,公司反而繼續招聘員工。

「若員工有事,其家庭、企業都會有所影響。作為中小企,即使資源有限,我也盡力未雨綢繆,設多項關懷措施,為員工提供保護網,保障和支持他們。」除了在疫情爆發初期為員工積極搜羅各種防疫保護裝備,如口罩、頭套、手套及腳套等,Quincy更與客戶協商,爭取更彈性的清潔時間,減少員工清潔時與他人的接觸,並為員工提供輔導熱綫服務。「我們向來有參與家福會的僱員支援服務,特別在疫情下人與人之間須減少會面,電話輔導正好發揮更大作用。」

  • 休業減成本  伺機而動
部分企業資源較優,或受疫情影響較小,固然有能力保住員工「飯碗」,但對於受疫情衝擊較大的行業,如旅遊、酒店及飲食業而言,要維持公司的正常營運實不容易,但為了保障員工的健康和「飯碗」,有企業選擇休業來代替員工減薪、裁員,就像本港「老字號」食肆之一的上環蓮香樓和中環鏞記酒家早前便先後休業待疫情緩和。

對於休業的決定,蓮香樓第4代傳人顏漢彬受訪時表示,生意和人流並非休業的主要考慮因素,只期望有關措施能避免員工和食客受感染。至於中環鏞記酒家於今年5月亦宣布休業約兩個半月,進行內部裝修,而約200名員工在休業期間會如常上班,並強調暫無減薪及裁員打算。

透過上述例子,可以見到雖然有人會以「利字當頭」形容商界的作風,但其實當員工、大眾面對逆境,大部分企業均會想盡辦法,為員工的身心,以至「銀包」的健康提供保障。

3. 抗疫不忘環保 展現創新思維
「保護地球,人人有責」相信是人所共知的道理,但為防感染,過去數月人人除了「罩」不離口,更不斷搜羅各式各樣的消毒用品,把堂食轉為外賣,令即棄用品的消耗量增幅驚人。雖然在疫情期間要兼顧防疫和減廢並不容易,但仍有不少企業扭盡六壬,一邊努力維持營運,一邊推廣及實踐環保理念。

  • 靠有得「揀」改變消費習慣

自疫情爆發後,大量使用過的即棄口罩被送到堆填區。實際上,這些即棄口罩以PP或PE膠製成,這些塑膠物料需要數百年才能被自然分解。有企業憂慮大量即棄口罩會對環境造成災難,於是萌生以竹廚紙作為口罩濾芯的念頭,製造可重用口罩,解決市民需要之餘,又有助環保。


本地竹紙巾公司Pure Bamboo創辦人莫蕊圖(Jennifer)因得知廚紙也可作為無口罩時的替代品,於是在3月中與香港大學化學系博士K Kwong聯絡並查詢專業意見,後來更將PureBamboo的竹廚紙送往香港實驗室測試,發現產品比普通木廚紙的纖維更細密、阻隔能力更好,「1張廚紙的過濾效能便達到BFE 80%以上,足夠日常使用,2張更能達到BFE 95%的程度。」於是Jennifer決定將竹廚紙重新定位,籌劃生產包括竹濾芯及可重用棉麻布口罩的套裝,並於5月初推出市場。


「竹的生長速度比樹木快30倍,且砍伐後毋須像樹木般要重新栽種,只需留下根部等待它重新生長,這就是竹廚紙比普通廚紙更環保的原因。」Jennifer明白,疫情持續,口罩變成必需品,普通市民在「無得揀」的情況下難以實踐環保,因此她希望企業能透過提供更多環保的選項,讓用家明白,他們是有得「揀」的,從而推動他們改變自己的消費習慣,助大家實踐環保。

  • 推優惠吸引外賣走塑

近月,大家都減少外出用膳,以減低感染風險,使用外賣的頻率亦相對增加。環保團體「綠領行動」早前進行調查發現,港人在疫情下每周使用逾億件塑膠,相較去年急增2.2倍,釀成「膠災」。為鼓勵市民外賣自攜餐具,綠領行動於4月下旬率先在元朗試行「絕膠經濟圈」。參與的食肆最多可獲1,000港元資助,當顧客在參與食肆購買不少於30元的食物或飲品外賣及自備器皿,可獲5元現金優惠。


位於建業街的「時時食」有份參與其中,該店負責人盧小姐坦言自小喜愛環保,故知悉有關計劃後便很快答允參與。為加強成效,他們更把「走塑」優惠加碼至8元。雖然她直言自備餐盒的人不算多,加上從事飲食業難以避免浪費,疫情之下要實踐環保就難上加難,但她仍希望能為環保出一分力。「大多數食肆在提供外賣食物時會採用即棄膠餐盒,但我們向來採用適用於微波爐加熱的塑膠盒,即使成本較高,但由於可重用,所以我們也不介意。日後若再有相關的環保行動,我們亦一定會支持及參與。」